讀《“魚片”劉朝華》一書讓我淚流不止,幾次掩卷而泣,他那扶困助貧的義舉,感動著我和千千萬萬的人們,可是老天又是那么的不公平,好人為什么不能一生平安?
“人最大的需要是被需要,人的價值應該在被需要中實現”,這是劉朝華一生做人行事的座右銘。作為株洲炎陵縣教育局的一名司機,劉朝華10余年來傾心助學,默默無聞,不求回報,幫助了200多名貧困學生和需要幫助的人,最終犧牲在扶困助學的路上,用生命演繹了一曲甘于奉獻的青春之歌。
10余年來,劉朝華利用雙休日,騎著自己心愛的摩托車,到炎陵邊遠山區調查收集需要資助的貧困學生家庭情況,然后將貧困生的情況公布于“炎陵之窗”網站,以得到他及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的捐助,并在網上公開捐助善款賬務。就這樣劉朝華擔當起愛的傳遞使者,同和他一樣熱衷于公益事業的網友及株洲晚報義工社共同擔當起扶貧事業,讓公益事業在社會的號召下公開、透明得到發展。得到劉朝華幫助的人們有的在想表達謝意時還不知道他的姓名,只知道他的網名叫“魚片”。魚片一直覺得捐助愛心善款不能用金錢的多少來衡量,有一份心就好。平時節約一包煙,少坐一次的士,用來奉獻你的一份愛心,你在幫助他人的時候,首先會感動你自己,你會發現,原來自己也是這個和諧社會的一份子。我為人人的時候,假如有一天遇到了困難,他人也會幫助我,多一份愛心,多一份感動,多一份理解,你的心因此而博大,因為心中有愛。
這種震撼心靈的力量,流淌于劉朝華整個人生軌跡的每一個細枝末端,他令我們感動。面對感動,我們不能僅僅是怦然心動,或一時的沖動,我們需要的是有力的行動,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日復一日的證明對愛心與責任的體悟與繼承,只有這樣,才稱得上真正意義的感動。
在平凡中見偉大,在細微中見精神,在“魚片”身上我們看到了兩者完美的結合。斯人已逝,對“魚片”最好的紀念,就是把“魚片”精神化為積極進取,無私助人的精神動力,并融入到工作、學習、生活當中,同時找到人生的快樂與幸福,并實現人生的自我價值。